——《“十年之约”变“十年约架”,追星理应理智》
➤ 新京报评论:粉丝不能因为追星打扰别人,列车乘务人员有责任维护车厢秩序,这理应是公共常识。粉丝要有不越界、不影响他人的自觉意识,追星就应该以自己的具体行动,向“星”靠拢,为其闪光点所吸引,以成就更好的自己,不负美好追求。若屡屡打着某某粉丝的名义,做些不受公众待见的出格之举,就是在为自己的偶像形象抹黑,也让追星行为本身背离了初衷。
——《粉丝在高铁车厢摇旗唱歌,怎么就管不了?》
2
「饭圈」规则和粉丝文化
➤ 刺猬公社: 不论是面对十周年这一特殊的节点,还是说从约定出发的这段故事,一切的情绪和执念都生长于回忆之中。无论在娱乐产业的发展历程中,还是在许多个体的成长道路上,TFBOYS早就打下了独特的印记。 TFBOYS的出现,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前的这套饭圈规则,极大地影响了内娱粉丝们的思维与习惯。 可以确认的是,这些年里,属性成为桎梏,也是藩篱。在这个标签下,你的责任和义务都被别人确定,你有不能涉足的地方,也有必须作出的表达,但这些只是被潮水卷起来走,被圈子驯化成习惯。 ——《TFBOYS的最后一夜,和内娱这十年》 ➤ 澎湃新闻评论: TFBOYS作为内地首个超人气青少年组合,是在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,是娱乐圈多元发展、粉丝经济兴起、养成类偶像风靡的一个标志 。伴随而来的是应援文化流行,并逐渐发展出送礼式应援、浪费式应援、刻奇式应援、攀比式应援甚至暴力应援等畸形应援,堪称集体性的“粉丝失格”。 从售票到应援,再到现场,这场演唱会展现出了一种整体性失序。 在依托社交平台的流量时代,娱乐产业和追星文化高速发展,粉丝及其应援行为已经成为网络空间中突出的文化景观。但过于突出,突出到影响圈外人,破坏公共秩序,甚至带偏一些人的消费观和人生观,激起极端的情感和行为取向,就必须衡量利弊了。 ——《TFBOYS都长大了,粉丝们呢?》
➤假装:饭圈斗争,第一次如此清晰而有层次感地,让我们看了个够。十年之约演唱会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的关注,不仅因为他们三人是养成系爱豆,是一个时代的青春记忆,三个人之间彼此陪伴长大的情谊,也像是一面镜子,照出我们的青春期,那个朋友大过天的年代。
这就是身处娱乐圈的喜与悲吧,被这群粉丝成就,也被他们禁锢。
——《“TFBOYS的十周年,丢光了内娱的脸面”》
3
内娱十年引发「偶像经济」再思考
➤刺猬公社:TFBOYS鲜少合体的背后,内娱男团正在成为一种伪命题。“男团”“女团”越来越成为一种走红的工具,名不见经传的练习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一战成名;观众在选秀规则的训练下,最终养成只送一人出道的“唯粉思维”。高位出道才是唯一的目的,成团只是当下不得已的选择。明明打着成团的名义,团粉却成为了罕见的物种,自相矛盾。
TFBOYS解散了,选秀消失了,资本和粉丝的耐心,体面的时间最多两年,而十年也只是一个诞生于初期的,关于承诺的“特例”。这十年,是粉丝从狂热到理智的十年,是内娱从尝到流量甜头到学着反思的十年;是资本急速膨胀又冷静的十年。
——《TFBOYS的最后一夜,和内娱这十年原创》
➤ 每日经济新闻:当下互联网用户和消费群体面临两大变迁,一是从第一代互联网人到第二、第三代互联网人的变化,平台企业都需要衔接;二是这一变化背后,互联网企业或消费产品也面临用户跃升带来的变化,这才是此次演唱会引发行业、平台和资本最大的关注点。
当下偶像市场的竞争仍然十分激烈,所有大品牌都十分关注明星偶像的布局。但从偶像培养的成功率和转化率来看相对较低,很多企业都在观望能否走出一条成熟可持续的模式,仍比较谨慎。同时,现在面临 新一代年轻消费主力逐步走向市场,品牌方也很犹豫,是因为面临虚拟偶像崛起带来的冲击,真人偶像的成本和风险非常大。
——《黄牛票炒到200万,粉丝线下互殴,TFBOYS演唱会谁是赢家?》
这场“十年之约”演唱会,无疑也是一场能够回忆青春年少时光的珍贵聚会。从“代抢票”“举灯牌”“挂旗帜”…...一夜之间,我们看到了偶像团体所推动形成的饭圈规则和粉丝文化,也回望到内娱产业发展的十年,“造星工厂”急速膨胀又迅速降温。
等待不易,赴约更难,何不停息战斗、理智追星,让这一场“十年之约”完美谢幕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